Skip to content
On this page

微信背后的产品观

《微信背后的产品观》 摘录 or 读后小记

需求篇 - 01

需求篇,更多的是在讲 思想 和 观念。

对于一个新点子,99%的情况下否定是对的,假如有 10 个产品经理,每个产品经理有十个点子,整合在一起就是 100 个点子。

如果要把这些都想明白,那么可能需要 100 天的时间,开发团队表示要累死了。

这个时候,就要 say no ,对于新点子, 99% 的情况下,直接把它否定就好了,当你在思考这个东西具体要不要做的时候,很简单,不做,就可以了。

不要随便臆想需求,臆想需求容易引发风险!

不要用户说什么就做什么,如果用户说什么我们就去做什么,以此来网住用户的话,不光开发同学,产品经理也会被累死。

因为用户想要的太多了,根本做不过来。用户的需求是零散的,解决方案是归纳抽象的过程

所以何尝不引申出来,看到这的你,所在经历的产品,是不是砍掉某些刻意定制化的功能之后,也可以正常运转呢?这样子的话,开发团队的工作量会减少,对于产品也没有损害。

从同类产品中找需求,在同类的产品中寻找需求可能是个最省事儿的办法,但是却不是一个好的办法。

别的产品决定做这个需求,是有他们自己的理解,并且经过深入分析思考的。如果别人做了,用户说好,我们直接搬过来,其实是没办法深刻理解这个需求的。

张小龙:举一个微信例子,当时市场上有很多产品做了涂鸦的功能,就有人说这个功能很好,说微信如果没有,就不用微信了。虽然搞得大家压力也很大,但是我们还是坚持不做这个功能。

确实,没加这个功能的微信,到现在,还活跃的很好。

不要听从产品经理的需求,这里指的是,不要听从产品经理个人的需求。因为产品经理往往是不能代表用户的,他们甚至比普通人更不了解大众心理,但是他们总觉得自己更有发言权,更应该知道怎么做,觉得自己更代表用户。产品经理经过训练和学习,会使得他用另一种维度的思维方式去思考,不能代表用户自发的想法,并且他们某些时刻的思考如果都当作用户朴素的需求做进去,将是非常可怕的事情。

所以,需求之来自于对用户的了解,这里张小龙强调到:第一,需求不来自调研;第二,需求不来自分析;第三,需求不来自讨论;第四,需求不来自竞争对手。

这几点都是我们通常用来决定的方法,却都被张小龙所否定,有点让我的脑子宕机,所以,正确的途径到底在哪?

他又说:调研在有限的用户范围内,按照产品的意图去做一些归纳,去反馈某个细节的功能好用还是不好用,这对于细节功能的改进还是有价值的;但是如果是来决定新功能开发,是没有意义的。

最后他提出了个我从没有往那个方向去想的办法:在微博上去感受用户的潮流。

所谓潮流是指不同的用户群体,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模式是什么样的,在空闲里他们喜欢做什么,这些都是全局性的感受。

对这种潮流的感觉很重要,否则对整体的用户没有清晰的感知,能感受到用户到底是一群什么样的人。

如果没有这种感知,那么你做出来的产品就很可能不符合他们的需要,对于窝在办公室里工作的产品经理,这无疑是一种很高明的了解用户的方法。

但是又要注意,要去感知的是真实的用户,而不是业内的一些评论家。如果一个用户对于你的产品的评价是太好玩了,这就对了;如果与之相反,没人说,它很可能就会死掉了,不会被传播起来。

他这里举了一个我们肯定玩过的一个事物:微信上的动态表情包 - 石头剪刀布。

它的灵感来源于一则微博消息:“已经没有什么可以阻止人类用微信语音玩石头剪刀布了”

这是一个绝佳的案例,他说到,因为用户肯定不会告诉说:微信,给我做一个石头剪刀布。


需求篇 - 02

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产品,潮流是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,需要去感知整个时间、空间与用户的变化,只有感知到,才能把握住不同时代的新事物。

如果感知不到,就只能停留在满足过往所认知用户需求的阶段。 从 QQ 到微信,也是这样的一个过程。

QQ 是 PC 互联网时代产生的产品,而微信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产品。

不同的时代,就应该有自己时代的新东西,这是时代最大的生命力所在。

找到需求背后的心理诉求,找到需求背后的心理是指,到底这些需求的吸引点在哪里?用户有意愿,我们就可以思考是不是可以做出来一个功能来满足其意愿。我们发掘的是用户背后的心理诉求,这点是做产品的人最应该去思考的:我们不是在做一个功能,而是要怎么满足用户的诉求。这也是微信最基本的产品思路。

心理满足的驱动力远胜工具甚至省钱,如果把微信定位成比短信更省钱的工具,那么微信可能就失败了。微信刚出来的时候,很多人都没有兴趣去下载。可能大家都会遇到类似的情况,自己觉得做的很好的产品,推荐别人使用的时候,别人表示不感兴趣。微信真正打动人们去下载的一招,其实是微信附近的人这个功能。

这是一个很大的震撼,如果微信的卖点是很省钱,每个月省10块钱,这样的驱动力其实是不够的。但是如果说每个月交10块钱可以看到附近酒吧有哪些人,可能会让人很兴奋。我在想,为什么是给用户省钱而不是让用户交钱呢?用户其实对交钱的兴趣更大一些,这里省下来的钱,可能会花在别的地方去买会员之类的东西去了。

所以,省钱是没什么意义的。我们让用户使用的驱动力确实不死活来自这是一个工具,或者省钱。

“微信,是一个生活方式”,这是我们一直在说的。就是想让大家记住,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,如果你不使用微信,你就落伍了,这样就会让人感到恐惧。人对落伍的恐惧,是非常强大的,所以我们可以利用这种心理来让用户用你的产品。

爽,胜过功能,曾经参加过一个市场营销专家的培训,里面有个内容:营销是什么?用一个字来总结,就是“爽”!

我们发现,产品能让用户形成口碑的话,一定要让用户说“爽”。如果用户说不出这个字来,证明我们的产品还没成功,也不会被传播。如果要说两个字,那一定是“好玩”。

当你把产品放出去,看用户怎么评论你的产品,用户的正向评价是一种可以做主动口碑传播的舆论。

如果是“省钱”,用户未必主动发到微博等媒体上去,但是“好玩”,他就会传播,所以“爽”和“好玩”是一种体验,是比功能更好的口碑传播点。

Released under the MIT License.